欢迎访问湖北艺考网

       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高中,是武昌区名校,市级示范学校。
       学校创建于1906年,迄今已有百年历史,前身是“湖北女子师范学堂”,20世纪60年代改为男女合校,更名为“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”,比照重点高中,面向全市招收男女应届初中毕业生。
       学校坐落在文化发达的武昌区中心,毗邻首义广场,与黄鹤楼隔路相望,周边有辛亥革命纪念馆、湖北省总工会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、湖北中医学院南校区等,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学校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,现有教学楼、办公楼、图书楼、艺术楼、学生食堂各一幢,内配体育馆、微机室、语音室、理化生实验室、体音美活动室、形体室、艺术厅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。校园里,有百年银杏,参天香樟,苍松翠柏,葡萄枇杷。鸟语花香,春华秋实;亭台廊榭,掩映其间,被誉为“花园式的学校”,是青少年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。
       学校师资力量雄厚,188名教职工中,有市、区学科带头人17人,高级教师94人,市、区优秀青年教师15人。历史上,学校曾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,张文秋(毛主席的亲家)、张茜、聂华苓、李豪、吴晓恒等都曾在这里求学。
        今天的三十九中不断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新路,针对学生特点,提出崭新的办学思想,教学质量全面提高,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的知名学校。2005年以来,历年高考均大幅度超额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重点、本科和专科三条线升学目标,升学率超过95%,艺术班本科上线率超过97%,学校因此连年获得武昌区教学质量一等奖。   
        学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、科学的管理,同时,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,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,校园内学生社团蓬勃发展,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现才华,一年一度的艺术节,精彩纷呈,令人心旷神怡,美不胜收。在愉悦的氛围中,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。
        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永不满足于现状,目前,正竭力打造武昌区南片优质高中品牌,研究学生特点,改革教学方法,推行小班教学,建构高效课堂,深入挖掘学生潜能,全面提高学生素质,以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,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。
百年史纪
 
1905年         前清举人李文藻创办女子师范学堂
1906年         湖广总督张之洞将私立女子师范学堂收为官办
1911年         因辛亥首义,学校停办一年
1927年         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北省女子中学并入,学校性质由师范学校改为普通中学,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
1938年         学校因抗战迁往湖北省恩施屯堡,隶属于湖北省立联合中学,更名为恩施女高分校
1945年         抗战胜利,学校迁回武昌原址,恢复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名
1952年         收并私立善导女中和私立成达女中
1956年         由湖北省省教育厅直属划归武汉市属,更名为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
1966年         学校大规模改建,校门由面向长湖南村改为面向首义路
1969年         开始招收男学生,成为男女合校的普通中学
1999年         恢复女中建制,比照重点中学招收女学生
2000年         正式更名为武汉市女子高级中学
2006年         恢复男女合校,恢复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校名,招收男女学生
 
我校历史上有影响的教师
董必武(1886-1975) 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,中共“一大”代表,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、代主席,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。1920年前后在本校任教。
陈潭秋(1896-1942) 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,中共“一大”代表。曾任中共江西省、满州省委和福建省委书记。1921年前后在本校任教。
李汉俊(1890-1927) 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,中共“一大”代表,曾任《新青年》主编、湖北省教育厅厅长。1922年前后在本校任教。
刘子通(1885-1924)  老一辈革命家,1911年参加武昌首义,1921年入党。1921年前后在本校任教,兼任《武汉星期评论》主编。
黄负生(1891-1922)  老一辈革命家,1921年春与董必武、陈潭秋等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,1922年前后在本校任教,主编《武汉星期评论》。1922年毛泽东在武汉黄土坡黄负生病榻前曾由衷感叹:“湖南有个蔡和森,湖北有个黄负生。”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